欢迎光临辽阳文旅 !
    辽阳旅游微信公众号
    微信同步
民俗
你当前位置:首页:民俗

辽阳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辽阳是一个多民族群居地区。从周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封箕子于辽东始,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有肃慎、挹娄、勿吉、女真、高句丽、契丹、蒙古、突厥、满洲等少数民族,由于政治和生活的要求,从北部长白山、兴安岭原始森林,西北部蒙古大草原,东部渤海之滨先后涌入辽阳。有的征战中原,有的定居本地,繁衍子孙。辽阳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建有3个少数民族乡,19个少数民族村。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构成了我市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满族颁金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人的节日“颁金节”。“颁金节”满语称作“颁金扎兰”,“颁金”,汉译为“生”、“生成”“诞生”,“生机勃勃”之意;“扎兰”,汉译“节日”、“喜庆之日”。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王朝。皇太极继位后为了问鼎中原,减少中原百姓的敌意,于明崇祯八年(1635)农历10月13日,改女真定族名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和马褂,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整只烤猪、冷面、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庆祝活动增添了热烈气氛


满族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俗。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蒙古“祭敖包”习俗

  “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敖包是蒙古语,汉语意为“堆子”,是用石块堆积成的圆锥形的石堆。在古代,蒙古族就以石块堆成敖包来作为道路或牧场边界的界标,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用它来辨别方向、区分游牧场地。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久而久之,蒙古族人民就将其演化为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和英雄人物的祭坛。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的习俗。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近几年,蒙古族敖包祭祀活动在原有的祭祀礼仪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许许多多新的民族文化内涵。除了进行摔跤、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外,还开展牧民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使祭敖包活动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育盛会,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为祭敖包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蒙古族禁忌

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回族开斋节

00001. 

00002.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

00003. 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在回历每年9月,从见新月到下月见新月终的一个月里,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即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不得进食,直到回历十月一日开始开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开斋节要欢庆3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回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锡伯族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在锡伯村屯,四月十八日那天,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锡伯族禁忌

禁食狗肉和禁用狗皮:锡伯族发源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系打牲部落。狗是锡伯族的一种劳动力和忠实的伙伴。平时它为锡伯家庭看门望户,防止盗贼窜入;当孩子们进山时,它能保护小主人的安全;当放牧时几条猎狗可保护上百只的羊群;当夫妇共同上山打猎时,把孩子放在摇车里,留一只狗在下面守护,然后大人带着其它的狗去打猎,这时狗又是猎人的左膀右臂,帮助猎人捕获猎物。正是因为猎狗忠实的为主人终生服务,永不变心,锡伯族有一句谚语为“狗不嫌家贫”。所以锡伯族对狗是很爱惜的,锡伯族把它当做伙伴和朋友。民族习惯绝对不能杀狗和食狗肉,也不能扒狗皮,做褥子、袜子等,也不允许戴狗皮帽子,所以狗病死了都是挖坑埋掉。这种传统风俗,在锡伯村仍严格延续,如有外族与本民族结亲移居村内。必须尊重锡伯族的习惯,不能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否则将驱逐出村。
    名字里不能出现“虎”:据老一辈讲,老汗王(努尔哈赤)曾为明李总兵的人质,当得机逃出时,昼夜兼程,在连续奔跑的情况下,当到达一个山角下河边时,已十分困乏,躺到溪边草地上就睡着了。明兵因找不到努尔哈赤,放火烧山,企图把努尔哈赤赶出来,但努尔哈赤由于几天几夜未睡,躺下后就沉睡不醒,大火惊出几头东北虎,虎啸声把他惊醒,放眼望去,几头凶猛的老虎,冲着明兵撕扑,明兵被吓退,努尔哈赤得救了,这群虎成了他的救命之神灵。努尔哈赤为纪念这只忠心的狗,下令满族不得食狗肉,不得涉猎老虎。在解放前锡伯族未被确认是独立民族,一般锡伯族老百姓只知道是满族锡伯人,因而在群众中也流传着虎是锡伯族人的神灵,往往是不能用在普通人的姓名里的,所以在锡伯族的人名中,是很难见到“虎”字的,名字中出现虎字,那是对神灵的亵渎。

友好城市旅游网
燕州城 | 首山自然风景区 | 东京陵 | 瓦子沟自然生态旅游区 | 东京城 | 龙峰山风景区 | 太子河风景区 | 参窝水库风景区 | 汤河湖风景区 | 核伙沟自然风景区 | 王尔烈纪念馆 | 曹雪芹纪念馆 | 辽阳市博物馆 | 龙石风景旅游区 | 广佑寺风景区 | 弓长岭温泉滑雪场 | 劳模楼宾馆 | 王宫温泉水城 | 汤河温泉假日酒店 | 碧湖温泉度假村 | 辽宁汤河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 | 佟二堡 |

Copyright © 2006-2019 辽阳文旅  


辽阳旅游二维码

辽阳旅游微信公众号